1923、大明的成衣和印染工业 (第1/2页)
这几天安三溪没有理会,逃走的札萨克图汗部的贵族们。
这个零下三十多度的极寒气候下,还刮着大风,下着暴雪,不适合长途出行。
他们这个时候逃走,恐怕凶多吉少。
他们只有少量的骆驼,不到一千五百头,剩下的是七千多战马。
载着两千五百的贵族和他们的亲兵,以及他们的家属、奴隶两万五千多人。匆忙翻山越岭的逃走。
他们提前预备了逃走,这些家属和奴隶都是在山里单独立的营寨。
他们知道在冬季被偷袭,一旦战败很难逃脱,所以开战前就把自己的基本盘都带进了唐努乌拉山里。
可以说,逃亡是迫不得已。这种天气非常容易冻死。
安三溪这个气候下作战已经是冒险了。得益于杨府的充足的后勤供应,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冻伤。
如果去追击,就会有冻死冻伤的了。
其实这些人跑了,更有利于收服下层牧民。
札萨克图汗部的摸底已经结束了。收获颇丰。
一共俘获了战士一万两千人。俘获部民二十一万三千五百余人。
牛一百五十万头,羊八百万只,战马十五万匹,驽马七十三万匹。骆驼很少,而且都被贵族们逃跑时带走了。
还有蒙古包五万帐,咬狼狗三十余万只。动物皮张七百多万张,主要是羊皮和牛皮,野生动物的皮张大概有三百多万张。金银财物也很多,奶酪、牛肉干、各种草原上的特产和山货也堆积如山。
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拿到关内发卖的。
杨凡有兴禾超市、兴禾商场,销售渠道通畅,很容易高价卖出去。尤其是皮草,特别值钱。那些文武官员和士绅们,特别喜欢。
地位高的买貂皮、狐裘,地位中等的买水獭和旱獭皮草、貉子皮草、银鼠皮草等。就是下层士绅和小地主、小财主,小商人也喜欢羊皮袍子。
毕竟这些年太冷了。冬天不好过。
大明因为北方的干旱,棉花产量不足。而且这些年棉纺织工业的发展,导致南北的棉花,都被纺织成了棉布和混纺的毛料。
尤其是呢绒大行其道,十分热销。导致做棉衣和棉被的棉花不足。
现在毛呢大衣,特别适合长城以南地区过冬,做外衣。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,价格很高。一件皇后毛纺厂出品的藏青色,长款到脚面的束腰的长大衣,出厂价的售价高达十两银子。
现在皇后做生意,愈发精明了。她增设了印染车间和成衣车间,做成衣服附加值更高,远比单独出货成匹的毛呢赚钱。这些染成各种颜色的大衣,还分成几种档次。
最便宜的是单层毛呢的大衣,有羊毛的、混纺的、呢绒的、最贵的是羊绒的。大衣还可以加上皮草的领子和内衬。最便宜的是带兜帽的单层的。兜帽有绳索可以收紧防风。
不过在淮河以北,单穿一件单层大衣还是很冷的。一般需要给大衣加内衬。内衬用铜质拉锁,可以安装和拆卸。
最便宜的内衬是棉内衬。然后就是带毛的皮草内衬。从银鼠皮、旱獭皮、一直到狐裘和貂皮。价格一路高升。
皇后那里可没有这么充足的皮草左内衬,她们只能弄到少量的皮草,主要还是宫廷使用。或者在高端的专卖店里出售给勋贵和高级文官。
但她们预留了安装统一标准内衬的拉锁。很多人买了皇后毛纺厂的成衣后,还会去兴禾商场购买统一标准的内衬层。这些皮草内衬都是多伦生产的。
现在整个漠北和漠南的皮草都会送到多伦的皮革厂作原料。皮草已经是多伦的支柱产业之一了。
很多小地主非常希望入冬之后,能购买件儿毛青布面料,内衬向内侧带毛羊皮的皮袍子。这些衣服又好看,又保暖,十分畅销。
这种多伦成衣厂出品的皮袍子,使用脚踏式缝纫机缝制。缝线十分规整细密。做工比手工好很多,布料厚实又耐磨,颜色也好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