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海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大海文学 >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> 第239章 辛酉政变,慈禧登上政治舞台

第239章 辛酉政变,慈禧登上政治舞台

第239章 辛酉政变,慈禧登上政治舞台 (第2/2页)

“如此一来,这就给了反对者们在京城拉帮结派的机会。”
  
  咸丰:顾命八大臣的人选是朕思考了好久才定下的,谁能想到事与愿违,以至于最后翻车了。
  
  八大臣之所以没有近支宗室,是他担心重新上演先祖的困境。
  
  他的载淳只有六岁,年纪太小,他不能让近支宗室篡夺了皇位。
  
  他没有让亲兄弟恭亲王担任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,也是怕出现顺治帝和康熙帝的情况。
  
  想当初,年幼的顺治帝被多尔衮把持朝政,年幼的康熙帝被鳌拜把持朝政。
  
  鲜明的例子就在眼前,他不愿意看到恭亲王独揽大权,把六岁的小皇帝踢到一边。
  
  他的生母很早就去世,于是被恭亲王的生母抚养,所以他和恭亲王亲如兄弟。
  
  可哪怕他和恭亲王关系密切,没有嫌隙。
  
  为了避免出现多尔衮、鳌拜之流,他依旧选择把恭亲王排除在顾命八大臣之列。
  
  这样的选择好歹皇帝还是他自己的儿子,要是选择像恭亲王这样的近支宗室,那皇帝可能就要换人了。
  
  至于八大臣的政治根基薄弱,也是他故意为之的。
  
  他既想用顾命八大臣,又不想顾命八大臣做大,最终利用宗室身份威胁皇权统治。
  
  他的本意是顾命八大臣没有政治根基,自然就会和两宫皇太后站在同一条战线上。
  
  毕竟顾命八大臣只有文官,没有武官,就注定八大臣只能依附两宫太后。
  
  如此一来,其他各方势力也只能老老实实的,不敢有丝毫异心。
  
  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对,他精挑细选的顾命八大臣,居然跟两宫太后有矛盾。
  
  “大体来看,咸丰构建的顾命大臣框架是合理的,有宗室、有勋贵、有朝臣,各方利益貌似都能照顾到。”
  
  “但是我们扒开框架看内核,却发现这完全是个豆腐渣工程。”
  
  “宗室代表无法代表大部分宗室的利益,朝臣代表无法让群臣心服口服,勋贵代表还是个骑墙派。”
  
  “或许咸丰的安排是出于双重考虑,既要防止两宫太后架空皇帝,又要防着大臣架空皇帝。”
  
  “因此他挑选的辅政大臣都是位卑权重,短期内成不了权臣,威胁不到皇权的人。”
  
  “但正所谓考虑的太多,担心的太多,往往是机关算尽终成空,曲终人散皆是梦。”
  
  “咸丰的选人不当,导致八大臣在朝中根本没有执政根基,当时想把他们拉下来的大有人在。”
  
  “那么谁来挑这个头呢?很显然就是能力出众的恭亲王。”
  
  “9月5日,趁着祭拜咸丰的机会,恭亲王在承德避暑山庄与两宫太后秘密达成协议。”
  
  “这件事情在清末流传很广,就连溥仪撰写自传《我的前半生》时也记录了这件事。”
  
  “大致是说恭亲王化装成萨满,在行宫见到了慈禧和慈安。”
  
  “三人密定计,然后恭亲王返回京城为政变做部署。”
  
  “恭亲王回京后,趁着八大臣不在,拉帮结派。”
  
  “很快拉拢了一群盟友,如军机大臣文祥。”
  
  “咸丰驾崩前的军机处有五个军机大臣,其中四人被选为政务大臣,只有文祥被排除在外。”
  
  “如此安排,让文祥对咸丰的遗诏非常不满。”
  
  “恭亲王在北京活动的同时,在承德的慈禧也没闲着。”
  
  “9月6日,慈禧提议让醇郡王担任正黄旗汉军都统。”
  
  “当时郑亲王端华身兼热河步兵统领,管着承德一带的兵马,这也是八大臣敢威胁两宫太后的筹码之一。”
  
  “慈禧提议让醇郡王担任正黄旗汉军都统,意图很明显,就是要分化端华手中的兵权。”
  
  “因为承德一带的兵马主要来自正黄旗汉军,如果醇郡王接管了正黄旗汉军,端华想再调兵就没那么容易了。”
  
  “见慈禧出招,肃顺和端华起初想拒绝。”
  
  “但考虑到醇郡王为人老实,不象恭亲王那样让人觉得有野心。”
  
  “加之慈禧毕竟代表了皇帝,确实不方便驳回,于是他们也就同意了慈禧的提议。”
  
  朱棣:这个肃顺也是愚蠢,一手好牌打得稀烂,明明大好形势,一再出现失误。
  
  肃顺最大的问题,怎么能让恭亲王和两宫太后单独见面呢?
  
  太大意,也算是无知吧,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。
  
  都已经和两宫太后的矛盾挑明了,这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紧紧盯着两宫太后,避免两宫太后和他人在暗中串联。
  
  而且肃顺更愚蠢的就是分化了手中的兵权,让慈禧太后安插人手。
  
  他就没搞明白肃顺怎么想的,都已经和两宫太后闹得水火不容了,怎么还能不防着对方呢?
  
  尤其兵权是敏感问题,在慈禧太后出招的那一刻,就应该直接拒绝。
  
  他只能说肃顺想要独揽大权,但可惜政治觉悟太低,完全看不到其中的凶险。
  
  对手都已经在暗中准备了,可笑肃顺还毫不知情。
  
  “9月10日,一个叫董元淳的御史上了一道《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,并另简亲王辅政折》给两宫太后。”
  
  “说皇上年幼,应该由太后垂帘听政,并另选近支亲王,如恭亲王辅政。”
  
  “这道看似不点名,实则要求八大臣交权的奏书传到避暑山庄后,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,掀起了轩然大波。”
  
  “肃顺当时猜测,董元淳区区一个五品御史,竟敢挑战咸丰的遗诏。”
  
  “如果他不是疯子,那就是背后有人指使,而这个人肯定就是两宫太后。”
  
  “不过肃顺明显猜错了,董元淳和两宫太后素无瓜葛。”
  
  “他是咸丰二年的进士,其恩师是四朝元老周祖培。”
  
  “而周祖培是体仁阁大学士,顾命八大臣中没有内阁大学士。”
  
  “如果让八大臣执政,内阁的元老们捞不到半点好处,所以当时能指使董元淳上奏书的人只能是周祖培。”
  
  “而周祖培掺和进了八大臣与两宫太后的权力斗争,那就说明恭亲王在京城拉拢了朝中元老的支持,这对八大臣而言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号。”
  
  “几天后,兵部侍郎带兵到热河哭丧。”
  
  “自从八里桥之战后,北京也好,热河也罢,其实都没有多少清朝的正规军。”
  
  “当时手上还握有兵马的人只有三个,一个是兵部侍郎,大概1万多人。”
  
  “二是僧格林沁,手下还有几千人。”
  
  “三是管着热河兵马的端华,也有大概几千人。”
  
  “兵部侍郎的兵马多于端华,这时候他的态度很关键。”
  
  “如果他支持八大臣,两宫太后就只能靠边站。”
  
  “而如果他支持两宫太后,八大臣就凶多吉少。”
  
  “咸丰机关算尽,选了八个文官,全然无视军方的利益。”
  
  “所以兵部侍郎此次前来,是给两宫太后撑腰来的。”
  
  “9月14日,腰杆子硬气的慈禧召开御前会议,请八大臣商议董元淳奏折的事。”
  
  “对此,载垣、端华、肃顺等人当然是强烈反对。”
  
  “根据记载,肃顺当着小皇帝跟两宫太后的面肆意咆哮,把小皇帝都吓得尿裤子了。”
  
  “大吵大闹一番后,见对方都没有让步的意思,两宫太后和八大臣只好各自退一步。”
  
  “表示事关重大,待回京之后再召开廷议决策。”
  
  李隆基:说实话,咸丰选择的八大臣真是一言难尽,只能说看人眼光太差劲。
  
  他看得出来,咸丰的本意是想八大臣听命于两宫太后。
  
  可结果咸丰前脚刚走,后脚八大臣就开始跳脚和两宫太后闹腾。
  
  原本应该忠于咸丰皇帝的八大臣,选择挑唆两宫太后,还要把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当傀儡。
  
  照他看来,顾命八大臣中有皇室宗亲,这明显就是想要篡位。
  
  而且由于咸丰选择的八大臣没有平衡好各方的势力,最后使得这些势力反对咸丰的遗诏。
  
  就比如顾命八大臣中没有内阁大学士,让内阁元老也站在两宫太后一边。
  
  更为重要的是咸丰选了八个文官,全然无视军队的利益,迫使手上有兵的兵部侍郎赶来给两宫太后撑腰。
  
  而且以皇室宗亲为代表的恭亲王,也和两宫太后秘密达成协议。
  
  顾命八大臣原本就执政根基薄弱,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。
  
  现在有实力的势力全部站到两宫太后一边,顾命八大臣的末日马上就要来了。
  
  “10月26日,咸丰帝灵柩起架,往北京进发。”
  
  “按照规定,咸丰的灵柩将会在六天之后进京。”
  
  “出发后没多久,慈安和慈禧借口小皇帝不堪路途劳顿,表示不想与大部队一起行进。”
  
  “载垣、肃顺等人一琢磨,觉得无所谓,太后带着小皇帝不回去都没事,便放走了他们。”
  
  “然而八大臣小看了慈禧,就在当天,娇生惯养的慈禧、慈安带着小皇帝日夜兼程,仅用两天就赶回了北京。”
  
  “进京之后,慈禧不等喘口气,立即召见群臣。”
  
  “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把自己在承德避暑山庄被八大臣欺负的委屈,添油加醋的说给在场的大臣听。”
  
  “在场的大臣也很配合慈禧,大家义愤填膺,大骂肃顺混蛋。”
  
  “然后草拟文告,向京城的官员和百姓宣布了八大臣的罪状。”
  
  “历朝历代,宫廷政变都是讲究一个快字。”
  
  “慈禧明白这个道理,而肃顺等人却不懂。”
  
  “八大臣放走了慈禧和小皇帝,给了对方从容布置收拾自己的时间,堪称是作死之举,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。”
  
  “11月2日,对京城变化毫不知情的载垣和端华刚刚入京,随即就被逮捕。”
  
  “同一天,身处密云的肃顺也遭到逮捕。”
  
  “载垣、肃顺、端华是八大臣的核心,他们三人被捕。”
  
  “剩下的五位,景寿马上跳反,匡源等人不敢造次,只得乖乖认输。”
  
  “11月3日,大清中央政府重组,恭亲王得到重用,被任命为议政王大臣和领班军机大臣,取代了八大臣成为执政官。”
  
  “11月5日,周祖培拉着武英殿大学士、户部尚书、刑部尚书一起上奏。”
  
  “他们引经据典,列举了历代太后协助幼主垂帘听政的历史,并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,这让慈安和慈禧高兴不已。”
  
  “由此,以载淳为同治皇帝,慈安、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,以恭亲王为执政官的组织架构就这么确立了。”
  
  嬴政:咸丰安排的顾命八大臣全部垮台了,真是不堪一击啊!
  
  说来说去,还是顾命八大臣出现重大失误,没有算计到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联合。
  
  看来看去,他觉得顾命八大臣太过愚蠢,尤其是八大臣为首的肃顺。
  
  得罪慈禧太后也就算了,应该最大程度争取拥护慈安太后才对。
  
  居然把慈安太后也给狠狠得罪了,把慈安彻底推向了慈禧一边,哪有不败的道理。
  
  而且肃顺都已经把两宫太后彻底得罪死了,居然毫无应对之策,任由两宫太后带着小皇帝逃走。
  
  从始至终,顾命八大臣对两宫太后私底下的动作毫无察觉。
  
  在有心算无心的情况下,顾命八大臣被一网打尽也是再正常不过。
  
  不过这场政变也让他看到了清朝晚期的昏聩,也难怪大清王朝会走向灭亡。
  
  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,朝堂还忙着内斗,这样腐朽黑暗的清政府不灭亡都天理难容。
  
  虽说最后大清形成了新的组织架构,载淳为皇帝,慈安、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,恭亲王为执政官。
  
  但按照他对大清晚期这群人的了解,后面肯定还会有内斗,直到最后有一人独揽大权为止。
  
  “11月6日,两宫太后确定了对八大臣的处分决定。”
  
  “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因为是亲王,可以留全尸,被判处在宗人府自尽。”
  
  “肃顺虽然是皇族,但因为没有王位,因此被判处斩首。”
  
  “剩下五人凑数的景寿由于与恭亲王的关系得以保留爵位,后来官运亨通,又做到了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,结局最好。”
  
  “穆荫、匡源、杜翰、焦佑瀛被革职。”
  
  “穆荫因为是领班军机大臣,位高权重,因此被发配军台效力,后被赦免。”
  
  “匡源、焦佑瀛回家养老,没有受到处罚。”
  
  “匡源后来定居济南,成为了文化界的名人。”
  
  “杜翰就稍微惨了点,他老爸杜受田是恭亲王最痛恨的人。”
  
  “当年要不是杜受田帮助咸丰夺嫡,可能皇位就轮到恭亲王做了。”
  
  “所以杜翰被革职后遭到了恭亲王的报复,被流放新疆,后来也被赦免了。”
  
  “解决了八大臣,一个新问题随之摆到了慈禧和恭亲王面前,他们要如何向天下人宣告新君登基的正当性呢?”
  
  “虽然载淳是咸丰唯一的儿子,继位法理毋庸置疑。”
  
  “但是大行皇帝还没入土,他亲口任命的顾命八位大臣就有三个先入土了。”
  
  “如此有悖先帝遗诏之举,要怎么向天下人解释呢?”
  
  “如果这八个人是罪有应得,那就是先皇识人不明。”
  
  “如果这八个人忠心耿耿,那就是乱臣贼子,夺权窃柄。”
  
  “怎么办呢?这个问题难不倒恭亲王。”
  
  “周祖培等人联名上奏,建议改年号为同治,即太后、皇帝、亲贵大臣同治天下的意思。”
  
  “至于如何向天下人解释处理八大臣的事,在没有两全其美解决方案的情况下,那也只能把责任推给先皇了。”
  
  “反正咸丰的名声已经很糟糕了,也不差这一条。”
  
  “11月9日,载淳在太和殿正式即皇帝位,宣布次年改元同治。”
  
  “发生在辛酉年的这场政变就这样结束了,清朝的历史也从咸丰时代进入到了同治时代,慈禧也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。”
  
  各朝古人听完辛酉政变的来龙去脉,全都唏嘘不已,感情顾命八大臣弄死了三个爱新觉罗的自家人啊!
  
  不过大家转念一想,这事也很正常。
  
  毕竟这三人是牵头的,也是跟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斗争得最激烈的,肯定不会有好下场。
  
  至于其他的五个顾命大臣都是凑数的,网开一面再正常不过。
  
  顾命八大臣转眼之间就倒台了,甚至还有三个直接入土了。
  
  这让各朝不少人感慨,咸丰为了搞垮顾命八大臣真是煞费苦心啊!
  
  看到弹幕上全都是调侃的话语,咸丰一脸无语,内心再次受伤。
  
  刚才听到主播说恭亲王把处理八大臣的责任推给他,还说什么他的名声已经很糟糕了,也不差这一条。
  
  他虽然知道自己没有治理好大清帝国,给天下臣民的名声也不好,但也不用如此揶揄他吧!
  
  他好歹也是堂堂的大清皇帝,颜面还是要顾忌的。
  
  看到大清乱糟糟的一切,再看看自己去世后引发的辛酉政变,他不禁无奈的叹了口气。
  
  他也不想事情越来越糟糕,可他也无能为力,不能阻止这一切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